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?         文:愛玲 

     小孫女近來在家被授與高度「自治權」,頗受尊重,榮譽心激發她的各項表現的確可圈可點。生活作息不只自動自發,寫功課盡可能不求助別人,不懂的,非不得已也不敢問別人,想必怕壞了「自治區」名聲。 

然而,一個小二生怎可能什麼都懂?有時看她愁容滿面、搔頭弄髮,久久不見她出聲,阿嬤明白----八成遇到難題,便主動探問。有些功課題目的確乍看會令孩子困惑,阿嬤只好提示一下,小孫女恍然大悟,她原是會的,只是不甚確定,被人一點就通了,有點後悔問了人。阿嬤正說著,小孫女立刻截斷:

哦!我知道了!噓!」她手指鎖住嘴唇,示意阿嬤別說出來。

阿嬤語音未落,一句話總得說完,未能即時停口,小孫女唯恐阿嬤不小心說出答案,一急,厲聲喝道:

我知道了!,我說『我知道了!』,阿嬤不要再講。」口氣霸道又強勢,眼角偷偷瞪了阿嬤一下,口裏嘀咕:「妳聽不懂喔?」

阿嬤意識到小孫女不形於外的壓力,暫不作聲,閃一旁去。

 

     昨天,小孫女帶回一瓶同學託她代為照顧的玩具叫「鼻涕蟲」,須幾分鐘搖動一次,她要去洗澡、練琴,怕中斷搖動太久,便把這任務交託給阿嬤。阿嬤心想----不過是玩具,久久搖一下應無妨,便說自己要去煮飯不能一直幫她搖,再說那東西放一會兒無所謂的。沒想到小孫女不准,她堅持:

「不行!我同學說不行,就是不能停他才託我幫忙。我也答應他了,怎麼可以不守信用,萬一出了問題怎麼辦?」

說的也是,人不可失信。

看她樂於助人,頗講義氣。平常幫姊姊洗餐盒;幫爸爸按摩;幫媽媽摺衣服,晾衣服;教阿嬤游泳如何潛水閉氣;幫同學帶東西……這一切她都盡心盡力,但,是否全甘心樂意?只有她自己明白。若為承諾、為責任、或為「不負所託」、不負眾望、而不敢說「不」?榮譽、自愛固然可喜,倘若超乎能力,勉強承擔,那就太沉重了。這中間大人就需要細察明辨了。 

     大孫女進門放下書包,坐下來吃點心。小孫女喊:

「姊姊去洗澡!」

洗完澡出來,大孫女沒穿昨天那件家居服,小孫女見了立刻說:

「妳怎麼今天就換家居服了。」大孫女習以為常,有聽沒有到,只白了妹妹一眼,懶得理她。妹妹只好告狀:

「阿嬤,姊姊今天就換新家居服了。」

「不能換嗎?誰規定的?」阿嬤顯然不大明白問道。

「不行啦,媽媽說每兩天換一次家居服。」

「那是冬天,現在是夏天。換不換妳姊姊自己知道,妳別管。」

「我得提醒她啊!」妹妹像媽媽管女兒一樣理直氣壯。 

阿嬤相信大孫女一定心裏有數,才會聽若罔聞,不予理會。不禁想起小孫女剛上小學時,她媽媽誇張調侃她說:

「從今以後,學校老師、同學每天都會聽到妹妹一天到晚隔空喊話:

『姊姊,妳忘了帶水壺。』;

『姊姊,妳有沒有刷牙?』;

『姊姊,妳餐盒拿了沒?』

妳姊一定很沒面子。妳聲音那麼大最適合做什麼妳知道嗎?當朝會升旗典禮的司儀。

阿嬤以為她媽媽開玩笑的,言過其實。可是眼前的光景不無幾分貼切-----俗語說:『上司管下屬,鋤頭管苯箕』;就像老師管學生,父母管兒女-----小孫女可能不知不覺仿效媽媽管兒女的口氣,想幫媽媽『提醒』姊姊,或想『幫姊姊』忙,怕她忘了。總之,這孩子天生思慮周密,熱心、義氣,關心範圍多又廣,然因年幼不知界線在哪兒。這會兒,她人正俯首在案寫功課,卻可以耳聽八方,得知她姊姊練完琴正在收琴譜,立刻跑到姊姊面前急著阻止說:

「妳時間還沒到,怎麼只練五十分鐘,妳最近都少練,還有,妳中途去上廁所、吃東西至少要扣除十分鐘,實際只練四十分,媽媽規定要練一個小時的,妳偷懶。」

 

這時,大孫女火大了,說:

「喂,妳很討厭耶,我彈多久甘妳什麼事?愛管閒事;再說早上還一直問我為什麼不帶小紅袋,我就是不帶,要妳管?…..」說著下馬威作勢要揮掌又忍著縮回,勉強寬容,『大人不計小人過』,沒有口出惡言,只從牙縫擠出:

「妳-----妳是---- 」(意指『管很大』)

「我是為妳好、怕妳忘嘛!」小孫女一臉無辜。

 

阿嬤怕兩人起衝突,連忙告訴小孫女: 

「管妳自己就好,妳要尊重姊姊,她不歸妳管。」拉她到一旁低聲說:

「妳不是她老師;不是她爸爸;不是她媽媽;也不是她阿公、阿嬤;更不是她姊姊,反而是她妹妹耶! 妳沒權柄,嗯---就是沒權利、沒資格管她。家裏妳最小卻動不動就跳到人家頭上管人,小時候是不懂,現在漸漸長大,要了解這是不合『家庭倫理』的,會惹人嫌,招人怨,嚴重還會吵架、打起來。」

 

阿嬤對著一知半解的小人兒曉以大義:

 

「所謂『家庭倫理』就是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、長幼有序、.一切要合規矩,不逾矩,就像學生要尊敬老師一樣,妳在學校敢經常管老師嗎? 要是在家裏,兒女動不動責罵父母,弟妹管教哥哥姊姊,孫子頂撞阿公、阿嬤,想想會成何體統?那來天倫樂呢。」    

   言教』是下下策,實在不得已,遠不如『身教』直接。大人常忽略孩子純潔如白紙,成長過程中,不斷在學習模仿身邊人的言行舉止超乎大人想像的程度,這是家長時時要謹慎的。孩子小小心靈很難明白為何一片赤誠之心不一定能讓人接納、稱讚,反而可能惹嫌, 招難呢?能協助他們越早建立在行為舉止的分寸捏拿和『界線』概念的認知越好

 

------全文完-----

2015/06/22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愛玲 的頭像
    愛玲

    愛玲的部落格

    愛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